2007-2008 Policy Address (Oct 2007)
香港規劃師學會對2007-2008年度施政報告的回應
一. 十大建設:原則上是支持的。雖然只有三項有關鐵路工程附有明確的動工年份 (分別於2009, 2010 及2011),但已反映了政府對香港經濟發展,作出了積極和有責任的承擔。我們建議政府透過行政協商手法,加強力度,提前上述三個基建項目的動工日期,紓緩建造業多年的就業壓力。而其餘項目則希望政府能夠盡快確定落實時間表,兌現政府今天的承諾。
除十大建設項目外,我們建議政府增撥額外資源,改善及提升現有的社區配套﹝包括康樂、休憩場地、城市綠化、歷史文物徑、行人通道和通道上的設置、公共空間等﹞設施和設備。這是〝優質城市,優質生活〞的先决根本元素。同時,又可以為建造業提供即時的就業機會,減低業界嚴重的就業不足苦況。
二. 新發展區:我們對減低新發展區的規模﹝即調低至現有新城鎮的兩成半發展規摸﹞,並採用彈性批建設施,表示歡迎。我們認為過往以〝工程主導〞的執行思維和手法,是不恰當的。我們建議新發展區應以全面的〝城市規劃管理手法〞作為主導,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,按發展情況的需求落實各項市政、道路、醫療及其他公共配套設施;增強私人參與開發建設該發展區的誘因;解決多年來的〝祖堂地〞問題﹝例如地換地、成立賠償基金等等﹞;為本區或其鄰近新市鎮提供創造就業機會;凝聚區內社會和諧氣氛,發揮城市規劃的綜合性、互動性、可持續性作用和效益。對此,我們熱切期望發展局能夠在政策層面上充份發揮統籌、理順和協調的角色。在規劃與設計方面,政府應採用可持續性的綠城市概念為基礎思維。
三. 減低發展密度:我們是支持調低現時發展密度高的城市核心區域之發展強度,改善城市生活及工作空間的質素。對於一些長期缺乏休憩用地或公共空間,而發展密度較飽和的舊城地區﹝例如港島的中西區﹞,我們建議政府利用政府行為或/及採用其他行政手法,收購現有建築密度低的樓宇,作為該區終極的公共空間用途。在改善該區居住環境的同時,亦有助減低該區的總發展容量,增強城市空間的質素,對社會有着真正的貢獻意義,是值得做的德政。
此外,政府應重新檢討,以地盡其用的政策來管理現有的〝政府/機構/社區〞用途用地。這政策是嚴重忽視了那些層數較少的政府建築,在發展密度高、容量大的城市片區,對整體城市的三維空間、通風、視覺上,擔當着重要的城市功能角色。對於政府採用單一經濟學上的成本效益來作出管治城市發展的思路,我們是不認同的。如果政府堅持這方面的管治思維模式,對將來整體城市發展會帶來相當沉重而深遠的影響。那時,社會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,來容忍這些失當的政府决策。保留荷李活道的警察宿舍和域多利皇后街的中環街市,是肯定能夠發揮這方面的社會效益。政府亦可透過一些較有規模的重建項目,要求提供合理的公共休憩空間,強化城市的可持續性。
四. 環境保護:注資十億元予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是有激勵的作用。但如果政府能提供該基金的具體架構和運作模式,有助市民瞭解該基金全面性。
五. 文物保育:我們是支持政府提出規定凡涉及歷史文物建築的所有公共工程項目,必須進行文物影響評估的建議。我們建議市區重建局的項目也應包括在規定之內。除了保育個別有價值的文物建築外,政府亦有責任要擴大力度,保存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的片區的完整性。
我們堅持地要求政府把港島中區東側現有的政府山、禮賓府、聖約翰教堂、終審法院、立法會大摟及中國銀行,原址成片保留。這是香港唯一一片完整,象徵着香港本土的行政及立法根源地,是香港重要的歷史、社會和文化資產。這片文物歷史區與南面的動植物公園;東南側的香港公園;北部的遮打花園,皇后像廣場及和平紀念碑,結合成為高樓臨立的中環經濟核心區的功能地標。在緩和中環區強大的發展密度和容量壓力的同時,亦發揮市肺功能作用。再者,它亦是香港旅遊熱點之一。它是集社會、歷史、文化、環境和經濟於一身的城市完整片區。政府是有必要和有責任,為我們將來的下一代保存這片無價的社會資產。
六. 私人文物保育:我們建議在提供私人業主的經濟誘因方面,應以採用進取的手法,鼓勵私人參與保護文物的同時,亦不會對政府造成財政壓力。政府可考慮以原區或跨區地積比率轉移,或以有償的地值轉移方式,甚至值得考慮成立文物保育基金,令更多有歷史價值的私人建築得以受到長期保護和保留。
同時,我們亦建議政社盡快訂定一套全面的文物保育政策,對有文物價值的建築進行全面的調查;研究相關可行的保育方法;提出對城市規劃的要求和配合,協調整體城市建設和佈局。這是完全符合政府今天積極倡導的〝務實〞管治理念。我們支持政府成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,但我們要求該辧事的成員,必須至少有一名全資格的城市規劃師包括在內,處理有關的城市規劃方面的工作。
七. 自然保育:上屆界政府曾積極地推行〝公私合作伙伴〞,保育有自然生態價值的新界私人土地,但至今仍是空白一片。今屆政府嚴重傾斜於保育歷史建築,雖是有實質的需要,但保育自然生態亦有燃眉之急,不容忽視。我們建議政府應持續地推行自然生態的保育政策,體現和貫徹〝真正踏實地追求理想〞和〝實幹〞的管治思維。
八. 關懷社會,投資社會:我們建議政府增大力度,盡快成立專案小組,以多角度、深層次來重新檢討整個天水圍發展區存在的社區根本問題,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和方法,把社會分化程度減至最低。對於提前落實濕地公園餘下的發展計劃;在區內增置政府部門支部辦事處,加強內部經濟的互動性,是否對該區的就業方面,有實質和持續性的效應,亦需要作出詳細的探討。
九. 長者安居:我們認為單靠房屋協會提供長者居所,是難以紓緩市場上對綜合家居照顧模式的長者居所日益增大的需求。我們建議政府應盡快訂定相關的政策或透過行政手段,吸引私人資金參與興建更多元化的綜合家居照顧模式長者居所,〝強化家人互相扶持的關係〞,推動及體現〝家庭作為社會核心的主流價值觀〞。
十. 弘揚本土文化:除了照顧粵劇戲曲的需要外,我們建議政府亦應提出多層次的文化政策,照顧本土少數族裔文化存在的事實,讓他們自身的文化得以持續及被社會重視,減低社會分化,為建造和諧之都建築穩固的根基。
香港規劃師學會
公共事務關注委員會
26.10.2007